公司由2013年至2018上半年稅前賺了超過146億元,光加上這幾年的折舊,公司的現金流應該是增加超過210億的。一間五年半金流超過200億的公司為何會讓人感覺很缺錢,這是最奇怪的地方。以下幾點將點出公司缺錢的怪異現象以及事實。
1. 現金增資,來的很突然也很詭異
卓董事長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上市後從來沒有跟股東再拿錢.,讓人欽佩。在五年前的專訪裡董事長還提到在怎麼辛苦也不會從股東口袋裡拿錢。但在公司過去五年每年賺錢,還有兩年賺超過9塊的情況下,今年公司董事會決議要辦理上市以來的第一次現金增資。公司在過去這五年賺這麼多錢的情況下,公司是有多缺錢到要讓董事長違背自己說的話來辦理現金增資。重點是公司這麼賺錢的公司就為了區區30億辦理增資,而且理由是充實營運資金、償還銀行借款及購置機器設備。
這段現金增資的股價走勢相當詭異,5/10日公司公佈現增的時候股價已由高點的508元下滑至444.93元。重點是之後雖然公司每個月營收創新高,利多不斷,但股價雪崩式的下滑到7/17日的299.5元,那天公司公告現增價格訂在250元。
在這段時間雖然外資出了25,000張的上銀,但是我也發現在公司持續放出滿載缺貨的利多以及營收持續創新高的情況下,董事長以及總經理是持續在出股票的。他們從2017年就開始出股票一路出,到現增的哪個月開始買。一般來說公司會說董總自己的財務操作,也不犯法。只是為何時間點這麼剛好一路出到7月,也是現增訂價的那個月。
剛剛說公司說現增用途是改善財務擴廠等理由,在公司收到現增款後,公司做的第一個動作是增資給董事長一夥人有個人持股同時每年大幅虧損的上銀光電。在9/25日 公司宣佈增資7億給上銀光電。姑且不說上銀光電有沒有希望是不是錢坑,公司今年上半年稅後賺26億,居然拿不出7億給上銀光電增資?
2. 銀行貸款,在獲利快速增長下,不減反增?
有如之前所說的公司過去五年至今年上半年賺了146億,難道公司都沒機會讓自己的財務狀況改善到一定要現金增資來去調整債務?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一年內需要償還的長期債務21億,負債總額也來到這十年的新高 254.9億,更為顯著的公司的短期借款也來到這十年的新高63億。但至今公司的現金剩31億。這樣的財務結構會像是五年賺一百多億的公司嗎?公司的現金到底去了哪?
3. 設備預付款持續怪異
如果有在定期follow我的部落格的朋友都知道我質疑設備預付款很久了,到今年上半年設備預付款來到新高了。我的質疑點一樣,為什麼可以讓設備廠商拿著訂金這麼久不交貨,這些廠商可以拿這些錢運用這麼久才交貨,這比較像是無息放款給這些廠商。一般的行規拿到預付款後半年內交貨才是正常,我們持續看到許多超過一年的設備預付款的怪異現象。雖然公司持續說是自行設計研發的設備,這更沒有道理。既然自行研發,那應該要更快拿到設備。所以說現金到哪了? 現金有超過26億壓在設備廠商哪!!
設備預付款
4. 長期獲利與現金流量不成比例
公司長期實質的現金流入與獲利不成比例,感覺公司就算賺再多錢,現金也無法增加太多。
很明顯的公司不管賺多賺少都固定的資本支出,公司永遠都投資不夠。在籌資的部分公司只能維持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有如我們之前說的,即使公司的獲利在今年上半年表現非長的好,公司的債務卻是越來越高。
5. 客戶下單需要先收訂金?
公司在4/10日宣佈已經開始跟客戶收三成訂金,比較奇怪的昰在2018 上半年的财報裡完全看不到預收的蹤跡。為何公司需要這樣對外說? 難道是公司是很缺現金到需要對外宣稱先收現金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3077424
上銀的财報怪異這麼多年了,這間公司到底為什麼表現得這麼缺現金,我們越來越接近找到答案的那一天。
2018年上銀獲利創新高, 資本支出也是創新高, 目前遇到貿易戰, 讓人不禁替公司捏把冷汗! 個人沒有投資上銀股票, 但對公司這麼多年的投資與研發感到敬佩, 希望公司能順利度過這次的危機~~
回覆刪除利息保障倍數為9.18,以財務報表觀點,應該尚能負擔作者所擔憂的短期負債。工具機業另一家(亞德客)的流動比率也是僅9x%, 是否為產業特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