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 Q3 财報及法說會感想

上銀第三季EPS高達3.21元,設備預付款及現金流量怪異



1. 產能交代不清


卓董在法說當中仍然無法交代產能狀況及擴產的進度。他的解釋是因為有前端後端的製程差異而無法跟大家說產能的擴建進度。卓董的這番說辭一點都不合理。就連製程及工序相當複雜的台積電都有辦法交代片數,上銀居然無法多少解釋一下現在擴廠的狀況是非常不合理的。 許多工序複雜的公司都是可以提供現階段去瓶頸後產能可增加的大概比例。

況且每一年的股東會財報裡,上銀都有辦法寫出明確的產能、產量、銷量、銷值等數據,為何在法說無法提出一點說明?一般上市櫃公司的法說,只要說一句這我們不方便透露,不就解決了?難道在股東會財報裡的數據是假的? 卓董是在藏甚麼在害怕甚麼?

在股東會財報裡所提到的產能,告訴我們卓董這兩年是沒在擴建新產能的,這次如果需求是真的上來是會讓卓董措手不及供應。由2011年至2017年Q3,公司的資本支出為155.58億。這麼大一筆錢已經花出去了,但是產能的狀況卓董還是無法交代清楚。

同時卓董喊全市場缺貨到這麼嚴重下,雖然今年營收創新高但是獲利還是無法回到高點。當一間公司在七年間花了一百五十多億,營收離過去高點增加幾十億,獲利跟高點比還是沒增長,這有甚麼好沾沾自喜的?

2. 空有獲利,資金未寬鬆


我猜測公司在過去的一百多億的資本支出中有相當多的無效產能,因此卓董不敢講。還有這些資本支出是有一些是去做賣不出去的機器人的設備也有一些買了不堪使用的的自制設備。總而言之過去所花的上百億公司是無法回收的。上銀的困境就是來自於花的資本支出資金是來自於銀行借款,但是因為花的錢多數為卓董賭輸的(包括世紀黑洞的太陽能事業 上銀光電)。公司平均每一年需要還給銀行20億以上,但公司前兩年的獲利狀況已經讓公司相當無力了,根本擠不出錢來,因此公司才會持續的新債還舊債,應該也用盡了政商關係(馬總統及江宜樺院長)及所有媒體的力量讓銀行認為公司形象好前景一片大好,所以一定要借錢給他。

因此雖然2017年前三季公司營運現金流入高達49.19億,但是公司在投資現金流出了35億,還了長債 14億但是短債及長債又分別借了7.23億及4.88億,籌資相關現金流出6.18億,現金只增加4.17億。公司所借的周轉金相較去年年底增加了6億,在利率的區間的最高利率居然有5%。

3. 大筆設備預付款,探討過去著名的掏空案例多數與高設備預付款有關


今年前三季的設備預付款,又流出了10億以上,總金額維持在20億以上7個季度了。設備預付款幾十億在外面流通,到底去了哪裡?超過50%以上的設備預付款是超過一年的帳齡,這些所謂的"自製設備商"到底是誰?這20億在外面可以說是讓"對方"自由沒有年限沒有利息的使用,拿來炒股票都可以。由現金流量表來看,公司由2011年的獲利的高峰以來設備預付款總流出了70億之多。



如果對博達、和鑫 及近期的 永豐金/元太 等掏空案件有研究的人 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預付款。先以博達為例,這個勤業做的簡報檔相當好(http://www.fmba.fcu.edu.tw/wSite/publicfile/Attachment/f1355720919562.pdf)
裡面所提到:


  1. 虛報營收,塞貨給經銷商,製造業績良好與同業互灌業績
  2. 關係人交易,挪用現金帳列"預付款"
  3. 由轉投資配合關係人炒作股價


和鑫及和桐由設備預付款流入個人帳戶,掏空公司數十億。最近的永豐金/元太也是以預付租金的方式流入到私人口袋。

這種種的事跡證明只要上市櫃公司拿得出名目,由預付款這個方式要挪用現金及掏空是相當容易的。會計師是完全沒有能力阻止或證明所有設備預付款的正當性及合法性。而炒高股價及投資擴廠新聞滿天飛就是最好掩飾的方法,也是讓銀行繼續吐錢出來的方法。當這些流出到私人口袋後,是像毒品一樣,越吃越重。要反轉回來的方式之一就是拿那個錢裝假外資炒高自家的股價,賺取差價,用股票的收入跟自家公司的子公司做假買賣,灌業績。

卓董不要誤會,這不是在說上銀真的有掏空的問題,只是討論過去有趣的案例。

許多公司在上市後大老闆為了面子,在各大媒體發出豪語之後,因為好大喜功吹牛不打草稿的本質造成自己不斷的走捷徑。他認為只要把錢丟出去就會成功的心態把公司的財務拖垮。
這包括卓董以前在當銀行時有涉略過的三星科技。三星科技因為老闆豪賭房地產,而把公司搞垮。最後,三星的員工們在之前的財務長也是現在的副董帶領下,把公司帶往新的更大的格局。因為這些老員工愛自己的公司,因為公司真的是他們的一切,而不是大老闆人頭所持有的股票,因此大家同心協力的為自己也就是為公司打拼。

回頭看上銀,我認為上銀的本質不錯,只是上頭的人太注重"表面的"財務數字,因為債務高因此每一年成長給大眾看對他們來說太重要,沒有想過要擁有強大高端客戶的根本是來自於"實質"研發及產品的"實質"品質。當一個老闆太在意外界怎麼看自己及股價多過於這間公司的本體的所有(包括辛勞的員工)時,身邊留的住的高階主管多數都會是拍馬屁、只把公司當作提款機吸血鬼。今天只要換個紮紮實實的做事,不要好高騖遠的經營階層,我相信上銀會有一個新的局面。


4. 太陽能產業持續燒錢


在法說會及公佈第三季獲利的同一天,公司也快速的公告將再借5億元給上銀持有65%股權的上銀光電。卓董持續的將上銀的錢投入在一家虧損連連的公司,這間公司就是卓董豪賭當投資的最好的例子。看來這個錢坑如果公司要解決,必定減損,這個數字將超過20億,有可能接近相當一個股本。上銀繼續放錢進去這個事業,只是把雪球弄得更大顆。

5. 機器人前期投入數年成果遙遙無期


根據公司的法說會簡報檔,機器人沒甚麼進度,目前每一季也是4億多的營收。 員工們FB(https://www.facebook.com/kobehiwin/)對公司的機器手臂及主力產品的精密度透露出一些公司的研發及生產品質的疑問 。






留言

  1. 路過這裡,對版主所言心有戚戚焉,我也對上銀的營運有很多的疑問,只是版主是從財務的觀點觀之,我則是從產品的技術面來分析,我之前從事機械業,現在則從事財務相關工作,對於機械的相關技術還略知一二,目前也持有上銀的股票,加上我的同學待過上銀,一年多前跳槽到同業,很多製造技術和線軌業的資訊也是從我同學身上得知,先將上銀這個行業的幾個重點敘述如下:
    1. 上銀主要產品是: 滾珠螺桿+螺帽(2者是搭配在一起,缺一不可) & 線性滑軌+滑塊(2者是搭配在一起,缺一不可), 前項簡稱螺桿業(螺帽省略不講),後者簡稱線軌業(滑塊省略不講)
    2. 台灣同時生產螺桿和線軌的製造業不多,大概3~4家,包括: 上銀,銀泰,台灣滾珠......,而且線軌的營業額大於螺桿(生產螺桿的家數不多,所以價格競爭較不激烈)
    3. 台灣只生產線軌的製造業家數就很多,大概7~8家,包括上銀,銀泰,直得,台灣滾珠,國際直線,精浚.........,太多家生產線軌,價格競爭自然激烈,5年來至少跌了3~4成,所以上銀營業額增加,可是獲利率卻大幅下滑,其他同業甚至去年沒獲利,直到今年景氣大好才出現獲利,但是2019景氣下滑之後,肯定又有廠商要虧錢經營
    4.上銀只有設廠初期的設備是買進口的,後來都靠自己的設備開發工程師設計機台&組裝,不然以目前的營業額除以員工數=個人產值,用進口的設備根本別想獲利,也就是說自己開發的設備,設備成本可以壓得很低(成本大概只需向外採購台製的現成機台的5~6成),卻出現如此高的設備預付款,實在令人不解!!
    5.根據我同學的敘述: 他現在待的線軌業(簡稱業者A,規模比上銀小),生產效率遠比上銀要多出40~50%,也就是相同數量的設備,上銀只能產出這家同業的70%,A也是自行組裝設備,和上銀的設備大同小異,但A卻可以從現有的機台進行改良,逐步提升產能,反觀上銀,有幾百個工程師,遇到產能不足,就是再組裝設備來用,卻不思考如何精進技術,這也是我同學待不下去的原因,因為專業建議不被採納,卓董本身和用的人又都不是技術底子,上銀的採購規則也都是跟台灣的公家機關一樣: 比價格,最低價者得標,工業性產品如果用比價的,往往不是用到最佳解決方案,總加工成本也不是最低的.
    6.上銀是台灣第一家生產螺桿和線軌的業者,產品設計和品質絕對是不錯的,可是產品的設計只要稍微變更一下就可閃過同業的專利,以至於同業多到7~8家,且其他同業的加工速度快,品質也不差,結果上銀因為產能不足,只好多組裝設備, 設備算是asset 嗎? 是. 那組了機台要找土地放才能進行生產,土地算是asset 嗎? 是. 在asset金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一般製造業的資產以土地和設備為最大宗), ROA會好才怪 !! 更可怕的是設備需要維護&保養,相同產量下,上銀要付出比同業更多的維護成本
    7.因為設備多,雇用的人力也要跟著多,如果去上銀員工的群組網站看看就知道,去上銀上班一定要配合加班,不然別想待下去

    上銀號稱是這個行業的龍頭,卓董的認真也是無庸置疑的(聽說常常睡在工廠,)可是他們似乎沒有做benchmarking的動作,沒有下苦心去分析自己和同業在生產技術面&財務面的差異(其實這個現象存在於台灣的很多行業,龍頭往往不是技術最強的,只是比別人早踏入而已),才會導致獲利率大幅下降,而台灣的銀行業跟大陸一樣,只要有營業額,獲利率不太難看,就開綠燈放款,也就是因為資金取得難度不高,才會一直用財務的思維來經營製造業,身邊除了用了很多財務背景的主管,技術部門主管也用了很多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生,現場待了10幾年的資深工匠所提的意見卻不被採納

    雖然我會一直持有上銀的股票,可是心中有很大的遺憾&覺得可惜,畢竟它是台灣少數幾家可以跟世界競爭的公司,從財報和產品技術面綜合判斷來看,很明顯的,上銀的競爭力沒有明顯提升,如此的經營模式繼續下去,實在令人擔憂. (在某方面,有點像是傳產業的hTC,恨鐵不成鋼)

    經營製造業就要對產品有熱情,精進再精進,莫忘初衷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Dear Truth:

      謝謝你的來信,讓我受惠不少,也讓我對公司的看法增加不少信心。我覺得還有一點的就是公司應該也花了幾十億在機器人相關產品。公司因為像你所說的對於研發人員的培養不夠,因此公司對市場所宣布的機器人相關產品是無法對於公司的營業額甚至獲利有太多的貢獻。卓董是認真,在公司待的很晚,他也同時希望員工要跟他一樣加班,但是不是每個人把工作擺做人生的第一位,尤其待遇上員工沒有感覺到公司有特別照料的情況下更不可能。況且,卓董的問題不只是對技術不熟,他甚至認為技術都可以花大錢買,買來應該要馬上幫他賺錢。最明顯的錯誤就是薄膜太陽能。這就是一種賭博,及財大氣粗的展現,並非經營者該有的態度。

      如果我是正確的,我認為公司的帳目要正常化的可能性很低,公司早早就選了條維護表面財務數據的一條路。

      Cohiba

      刪除
  2. 上銀科技370塊了 漲翻天 創新高 你還在胡說八道 快去看醫生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上銀: 雪球越滾越大

最近重新檢驗上銀的財報, 自從我的第一篇上銀的分析 以來,上銀只有更惡化況且種種 跡象顯現 公司選了一條滾雪球式的財務操作的 路。 早期公司著墨於應收帳款的操作,但是 過去這三年 中國的自動化及機器人需求持續的快速成長 但 公司仍然無法將產品賣出並解決應收帳款的問題 的壓力下, 公司現在連製成品存貨都速增並且 被 高估 。 然而公司選擇了 一條 不歸路, 一家一年150億營收的公司現金平均都在十幾億, 我可以想像公司在財務上面臨極大的壓力, 走入一個自己創造的 風暴。 公司及董事長持續的在媒體上曝光並粉飾太平 到處簽合作意向書 , 甚至 上演一齣 馬總統由馬習會返台的隔天 一早馬上 走訪上銀 的戲碼 ,這一切的動作還是掩蓋不了實質的財務狀況。   公司的應收帳款、成品存貨及預付設備款這些流動資產如果降下來,這將凸顯公司負債比例相當高,至2016年第二季來看負債比已達58.31%。公司總資產為344億,如果很保守的估計成品存貨減10億然後應收帳款再減個20億,負債比例將達63.88%。況且公司的負債在過去的五年只有增加沒有減少。這樣放款的銀行也會擔心吧,這也將影響到銀行內部評估風險的標準。這樣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公司希望有如此之高的流動資產了吧? 我認為公司是要做 給 這些放款給上銀的銀行 看的 ,尤其是台灣銀行 。他們這些銀行放款部 難道沒有在看公 司的財報? 還是假裝睡著的人是叫不醒? 在群聯、光洋科事件後,我們的會計師是能被信任的嗎?這些數字是騙不了人的,即使帳面上的數字是經過化妝修飾過的,也是露出不少破綻,實質的財務狀況暴露在陽光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以下是幾個我認為比較嚴重的問題: 明顯高估製成品 存貨價值:   過去我都把重心放在上銀的應收帳款,但近期看到上銀的 存貨也是異常的增加,尤其是製成品這塊。上銀的製成品存貨由2011年的9100萬 元 增加至2016 Q2 的25.69億。公司對 外宣稱 產品屬於多規格多客戶高客製化的說法不攻自破。高製成品存貨的的狀況也不是第一年。2015年底的製成品存貨高達28.11億。   製成品存貨除了金額高以外,會計師明顯高估變現價值。在2016年的股東會年報中,2015年底的28.11億製成品存貨成本只有 12.77億, 換句話說毛利率高達

上銀(2049): 財務結構怪異的惡化

過去我們看到許多弄到下市甚至破產的公司,例如博達、勝華、及最近發生做假買賣的宇加及揚華,在事情發生前他們的財報亮眼,營收獲利跳升,財報都有會計師簽證。許多投資人在事情發生前絕對不相信這些公司會有一天弄到如此田地,況且會計師有幫忙在怎麼會出問題。會計師不過是時間到了這些公司的財務部門給他們甚麼數據就怎麼編財報的一批人。如果他們查出假帳的能力,今天就不會發生這麼多事情了。 這間公司有四個觀察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       應收帳款及庫存只增不減 早在 2011 年,公司受惠於日幣升值至對美元破 80 後,所帶來的價格優勢來到歷史以來的高峰,公司那年的營收高達 158 億元,稅後獲利超過 38 億。上銀在 2011 年的年底的應收帳款為 37.6 億元。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 有趣的是公司在 2014 年營收終於回到 150.8 億,但應收帳款高達 56.7 億元。由 2011 年開始公司的應收帳款每一年創新高,但營收及獲利一直無法回到 2011 年的狀況。 在每一次的法說公司都宣稱應收帳款將會下降,但公司的營收及獲利遲遲無法創新高的當下,應收帳款年年創新高。 應收帳款還不是最恐怖的地方,上銀的庫存也年年創新高。 2011 年的庫存量僅 29.7 億元, 2014 年的庫存高達 40.6 億元。 這間工具機模範生的上銀公司,居然應收帳款加庫存金額高達 110 億元, 今年上半年的營收才 79.59 億。 以下的圖表可以明顯的看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快速的惡化,營收的成長支撐也來自於公司將收款條件放鬆到極限。應收及庫存季季創新高,但營收跟不上。 讓風險放到更大的主要原因是,應收帳款在 2014 年年底 70% 是集中在七家客戶上,雖然比 2013 年年底 80% 集中在四家好,但是也是算恐怖的了。 2.       非本業部門獲利能力高的怪異但公司無法有合理的解釋。公司在過去幾年其他部門的營業利益率相當的高,在 2012 年是最為恐怖的,甚至有高於 100% 的。公司雖然解釋說是大銀微系統的產品掛在上銀賣給客戶,但是也太離譜了。今年以來這個其他部門的獲利甚至走入衰退,但是最為怪異的是營收的變動沒有這麼大。   更明顯的是公司主要的產品滾珠螺桿及線性滑軌的營收衰退的

上銀3Q2016法說: 了無新意,不知所云

 昨天參加了上銀的法說,跟以往沒有甚麼差別的是法說永遠都是卓董事長的個人秀,董事長只回答廖資深協理篩選過的問題,然後董事長的公子在一旁肚菇。董事長不斷的說這個他也會做,那個他也會做,德國的土地買的很便宜,然後還對台灣的教育制度給了諫言。 雖然如此但是還是有點收穫的,下面我整理了一些重點。 陸聯因為在明年的一月會把虧損的部門裁掉所以可望轉虧為盈。對上銀來說陸聯的虧損只是燒餅上面的一顆芝麻,所以沒甚麼意義。  上銀光電目前太陽能的價格太差,只能維持"一定的產量及銷量"來維持住盡力不讓虧損擴大。應該在兩三年內不會看到有獲利。(這些都是董事長自己講的) 所以,各位朋友們沒有滿載沒有損益兩平,之前說滿載的仁兄,交友還是要謹慎一點。 羅昇可以回沖5000萬台幣!!剩下來會再沖回來的就是這三年的利息。不是像那些超有水準工商經濟記者說的可望回沖EPS 1.0。 德國擴廠,蘇州擴廠,買了幾百年的大埔美要動工,資本支出明年會到40-50億。繼續花錢如流水,長期的有資本支出沒營收獲利衰退。 在第四季有一種機器人開始賺錢。據我所知上銀的單軸機器人本來就有賺錢,利潤本來就不錯。董事長又在模糊焦點製造利多。 2018年會有新的滾珠螺桿及線性滑軌。是的2018年,他們這幾年都不知道在幹嘛。 董事長一如往常的,又提到公司產能吃緊,急單不斷,大家都在加班趕工。  雖然這麼趕工,但是今年營收要回到2011年的高點不是很簡單。我認為應該是要看經銷商倉庫還有多少空間屯庫存吧。 雖然我會後都會去找廖資深協理問問題,但是我還是照公司的規矩寫了發言條,希望他們會很公平理性的回答我的問題。我寫了這幾個問題: 請問一下公司過去幾年的成品庫存都維持在20幾億的主要原因是甚麼,然後在那打消?這些庫存的內容是有那些產品?為何成品庫存的獲利率這麼高,比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都高? 聽說上銀光電的板子在外面販售$0.2/W,比市價平均的$0.5/W低這麼多?聽說經銷商上有好幾千片貴公司的板子,原因唯何? 為何在第三季財報45頁所公佈的其他部門虧損在第三季擴大成這樣,高達1.9億元,這個數字是不包括匯損的?             當然如我預期,我一個問題我們協理都不回答。當然也不敢交麥克風出來給我問。大家評評理,我這些問題有很不專業到讓他們一條也不回答嗎?我唯一的解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