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銀(2049):獲利再高感覺還是很缺資金

上銀2018年營收獲利雙雙創新高

營收高達293億,營業利益64億,稅後淨利48.9億,每股純益 18.29元。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但在現金流量的表現是相當的詭異。

種種的跡象顯示,公司很明顯的就是需要資金的。

我參加了最近公司的法說時,寫了相關的問題給公司,但是公司就是跳過我所有的問題不回答。更莫名其妙的是當天法說是提早結束的。

詭異的現金流量

以現金相關的活動來說,公司借款增加了,現金增資也辦了,資本支出也提高了,公司的財務居然可以在多項現金相關的項目有變化時,把公司的現金增減做得這麼小。

公司稅前賺了高達60億居然現金只增加3400萬。上銀的財務長真的很神奇可以讓公司的現金流控制到這麼剛好,難怪公司的財務部門的人升官的最快。

簡易現金流量表

百萬元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稅前純益279168938092594250429111834119028126096
營業現金流量103426513277-127244239131878501920505868
存貨增減232-855-962-890-173-86-1315796-695-3431
應付帳款-1726501815-911220334-351020471253
投資現金流量-396-2152-4707-3458-2737-1640-3280-3511-5412-7423
資本支出-437-2018-4220-1993-2124-733-1445-2604-3556-3882
設備預付款226-403-391-1653-486-590-1422-1477-1786-3326
籌資現金流量-59316013133966160-2931445-359-4982313
 短期借款增加-7795983623368791-7041639-14102321240
 舉借長期借款2662392396274592922262082332218311761
 償還長期借款-452-595-746-1119-1066-1430-1667-1780-2140-2783
期初現金3654081049948131711862460160921022753
期末現金40810499481317118624601609210227532787
現金增減43642-102369-1311274-85149365134
短期借款96079684335512143986130472149516195
長期借款3228263041455511521158876128705170876012
一年內到期借款4666838261086125313601512210317541800
總借款金額37033920593910931115841164513770138761379314006

最特別的是雖然董事長長期都說不跟股東拿一毛錢,但是在公司在最賺錢的一年辦了個30億的現金增資。因為公司的現金只增加了3400萬,如果沒有這個現金增資公司就是多了個30億的資金缺口,公司就算用所有的現金27億也不夠補這個缺口。

況且到底是什麼急迫的原因讓這麼愛面子的董事長決定跟股東拿錢。

設備預付款 仍然難以解釋

更有趣的公司維持高設備預付款,當年設備預付款流出金額為33億,剛好接近公司的增資金額。重點是為什麼公司要把現金管理做得這麼緊。

近幾季設備預付款表


台幣百萬元2019 Q12018 Q42018 Q32018 Q22018 Q12017 Q42017 Q32017 Q22016 Q42016 Q32016 Q2
1年內168918042241130813251178777710117611891136
1至2年10688725091007439362694610590519487
2至5年287274229307278295469550401330438
5年171534332940108159157190177
Total30612965301326552071187420472028232422272238


對於設備預付款最有趣的地方是公司對外都說因為自製設備比例高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設備預付款。我也從公司的前員工證實公司有自己的設備部門在做設備。那這些預付款在合併報表中更不應該存在,這些錢到底是匯給誰了呢?  擁有自己的設備部門但是又匯錢出去付設備預付款,真難以理解。況且超過一年以上的設備預付款比例不低,更讓人感到可疑。跟我以前一樣的論點,有人會買車提前一年放訂金嗎?

一間能使用客戶資源設計設備的設備廠商,獲利率應該相當高吧。是跟公司有什麼樣的關係,可以收超過一年的設備預付款,同時上銀擁有自制機台能力下又可以拿到公司訂單?這給我們相當大的想像空間。

我在法說會也問了這些問題,公司一概不回答。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回答一個在財報上數據相關的問題,公司是要避免其他法人注意到這個事實嗎?不果就算回答了這些在場的法人及研究員們都只在乎損益表,永遠只看EPS。

上銀賺大錢也辦了現增債務並無減輕



董監酬勞占稅後盈餘比例最高





除了有關公司的現金流量問題以外,我還問了公司對於自己的董監酬勞在台灣上市櫃公司排名第12名同時酬勞占純益比例最高的想法,他們也不回答。

現金股利發放比例低

公司2018年稅後每股賺了超過18元,但現金股利只發放7元,發放比例低於 40%。針對這個問題我也問了公司為甚麼發放比例這麼低,公司也不回答。

結論: 公司就是很需要錢

濃縮上面的一些事實分析,以下種種跡象讓我感覺公司真的很缺錢,但是到底缺在哪不知道
  1. 公司2018年稅前大賺了60億,現金只增加3400萬。
  2. 公司在獲利創新高的情況下,又現金增資30億,但是總借款還增加。
  3. 現金股利發放比例低,但是不願意解釋。
這幾項數據顯現公司就是需要錢,但是到底為什麼會把自己資金弄的這麼緊,可能要景氣相對比較差的時候就會比較明顯了。






留言

  1. 公司似乎不斷在投資、蓋新廠,所以現金一直不夠,可以理解。
    但設備預付款這麼高,時間又這麼長,的確很奇怪,
    依您的經驗,是否可以舉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呢?
    謝謝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上銀: 雪球越滾越大

最近重新檢驗上銀的財報, 自從我的第一篇上銀的分析 以來,上銀只有更惡化況且種種 跡象顯現 公司選了一條滾雪球式的財務操作的 路。 早期公司著墨於應收帳款的操作,但是 過去這三年 中國的自動化及機器人需求持續的快速成長 但 公司仍然無法將產品賣出並解決應收帳款的問題 的壓力下, 公司現在連製成品存貨都速增並且 被 高估 。 然而公司選擇了 一條 不歸路, 一家一年150億營收的公司現金平均都在十幾億, 我可以想像公司在財務上面臨極大的壓力, 走入一個自己創造的 風暴。 公司及董事長持續的在媒體上曝光並粉飾太平 到處簽合作意向書 , 甚至 上演一齣 馬總統由馬習會返台的隔天 一早馬上 走訪上銀 的戲碼 ,這一切的動作還是掩蓋不了實質的財務狀況。   公司的應收帳款、成品存貨及預付設備款這些流動資產如果降下來,這將凸顯公司負債比例相當高,至2016年第二季來看負債比已達58.31%。公司總資產為344億,如果很保守的估計成品存貨減10億然後應收帳款再減個20億,負債比例將達63.88%。況且公司的負債在過去的五年只有增加沒有減少。這樣放款的銀行也會擔心吧,這也將影響到銀行內部評估風險的標準。這樣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公司希望有如此之高的流動資產了吧? 我認為公司是要做 給 這些放款給上銀的銀行 看的 ,尤其是台灣銀行 。他們這些銀行放款部 難道沒有在看公 司的財報? 還是假裝睡著的人是叫不醒? 在群聯、光洋科事件後,我們的會計師是能被信任的嗎?這些數字是騙不了人的,即使帳面上的數字是經過化妝修飾過的,也是露出不少破綻,實質的財務狀況暴露在陽光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以下是幾個我認為比較嚴重的問題: 明顯高估製成品 存貨價值:   過去我都把重心放在上銀的應收帳款,但近期看到上銀的 存貨也是異常的增加,尤其是製成品這塊。上銀的製成品存貨由2011年的9100萬 元 增加至2016 Q2 的25.69億。公司對 外宣稱 產品屬於多規格多客戶高客製化的說法不攻自破。高製成品存貨的的狀況也不是第一年。2015年底的製成品存貨高達28.11億。   製成品存貨除了金額高以外,會計師明顯高估變現價值。在2016年的股東會年報中,2015年底的28.11億製成品存貨成本只有 12.77億, 換句話說毛利率高達

上銀(2049): 財務結構怪異的惡化

過去我們看到許多弄到下市甚至破產的公司,例如博達、勝華、及最近發生做假買賣的宇加及揚華,在事情發生前他們的財報亮眼,營收獲利跳升,財報都有會計師簽證。許多投資人在事情發生前絕對不相信這些公司會有一天弄到如此田地,況且會計師有幫忙在怎麼會出問題。會計師不過是時間到了這些公司的財務部門給他們甚麼數據就怎麼編財報的一批人。如果他們查出假帳的能力,今天就不會發生這麼多事情了。 這間公司有四個觀察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       應收帳款及庫存只增不減 早在 2011 年,公司受惠於日幣升值至對美元破 80 後,所帶來的價格優勢來到歷史以來的高峰,公司那年的營收高達 158 億元,稅後獲利超過 38 億。上銀在 2011 年的年底的應收帳款為 37.6 億元。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 有趣的是公司在 2014 年營收終於回到 150.8 億,但應收帳款高達 56.7 億元。由 2011 年開始公司的應收帳款每一年創新高,但營收及獲利一直無法回到 2011 年的狀況。 在每一次的法說公司都宣稱應收帳款將會下降,但公司的營收及獲利遲遲無法創新高的當下,應收帳款年年創新高。 應收帳款還不是最恐怖的地方,上銀的庫存也年年創新高。 2011 年的庫存量僅 29.7 億元, 2014 年的庫存高達 40.6 億元。 這間工具機模範生的上銀公司,居然應收帳款加庫存金額高達 110 億元, 今年上半年的營收才 79.59 億。 以下的圖表可以明顯的看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快速的惡化,營收的成長支撐也來自於公司將收款條件放鬆到極限。應收及庫存季季創新高,但營收跟不上。 讓風險放到更大的主要原因是,應收帳款在 2014 年年底 70% 是集中在七家客戶上,雖然比 2013 年年底 80% 集中在四家好,但是也是算恐怖的了。 2.       非本業部門獲利能力高的怪異但公司無法有合理的解釋。公司在過去幾年其他部門的營業利益率相當的高,在 2012 年是最為恐怖的,甚至有高於 100% 的。公司雖然解釋說是大銀微系統的產品掛在上銀賣給客戶,但是也太離譜了。今年以來這個其他部門的獲利甚至走入衰退,但是最為怪異的是營收的變動沒有這麼大。   更明顯的是公司主要的產品滾珠螺桿及線性滑軌的營收衰退的

上銀3Q2016法說: 了無新意,不知所云

 昨天參加了上銀的法說,跟以往沒有甚麼差別的是法說永遠都是卓董事長的個人秀,董事長只回答廖資深協理篩選過的問題,然後董事長的公子在一旁肚菇。董事長不斷的說這個他也會做,那個他也會做,德國的土地買的很便宜,然後還對台灣的教育制度給了諫言。 雖然如此但是還是有點收穫的,下面我整理了一些重點。 陸聯因為在明年的一月會把虧損的部門裁掉所以可望轉虧為盈。對上銀來說陸聯的虧損只是燒餅上面的一顆芝麻,所以沒甚麼意義。  上銀光電目前太陽能的價格太差,只能維持"一定的產量及銷量"來維持住盡力不讓虧損擴大。應該在兩三年內不會看到有獲利。(這些都是董事長自己講的) 所以,各位朋友們沒有滿載沒有損益兩平,之前說滿載的仁兄,交友還是要謹慎一點。 羅昇可以回沖5000萬台幣!!剩下來會再沖回來的就是這三年的利息。不是像那些超有水準工商經濟記者說的可望回沖EPS 1.0。 德國擴廠,蘇州擴廠,買了幾百年的大埔美要動工,資本支出明年會到40-50億。繼續花錢如流水,長期的有資本支出沒營收獲利衰退。 在第四季有一種機器人開始賺錢。據我所知上銀的單軸機器人本來就有賺錢,利潤本來就不錯。董事長又在模糊焦點製造利多。 2018年會有新的滾珠螺桿及線性滑軌。是的2018年,他們這幾年都不知道在幹嘛。 董事長一如往常的,又提到公司產能吃緊,急單不斷,大家都在加班趕工。  雖然這麼趕工,但是今年營收要回到2011年的高點不是很簡單。我認為應該是要看經銷商倉庫還有多少空間屯庫存吧。 雖然我會後都會去找廖資深協理問問題,但是我還是照公司的規矩寫了發言條,希望他們會很公平理性的回答我的問題。我寫了這幾個問題: 請問一下公司過去幾年的成品庫存都維持在20幾億的主要原因是甚麼,然後在那打消?這些庫存的內容是有那些產品?為何成品庫存的獲利率這麼高,比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都高? 聽說上銀光電的板子在外面販售$0.2/W,比市價平均的$0.5/W低這麼多?聽說經銷商上有好幾千片貴公司的板子,原因唯何? 為何在第三季財報45頁所公佈的其他部門虧損在第三季擴大成這樣,高達1.9億元,這個數字是不包括匯損的?             當然如我預期,我一個問題我們協理都不回答。當然也不敢交麥克風出來給我問。大家評評理,我這些問題有很不專業到讓他們一條也不回答嗎?我唯一的解釋就是